产品中心
PRODUCT
电 话:0898-08980898
手 机:13877778888
联系人:xxx
E_mail:admin@Your website.com
地 址:广东省清远市
谭帆:文学批评难读症结或在“文学性”缺失
澎湃新闻记者与上海社联2023年度论文获奖者展开对谈,看上海社科学者如何在现实关切中,回答中国之问★◆◆、世界之问、人民之问★◆、时代之问。
为何这样讲?小说评点有三个原点★◆◆■:记录文人的读书心得,推动小说传播的商业促销◆◆,融合二者并以导读为基本功能★★■■。这三个内涵大致在明万历以后,与白话小说的发展基本同步★★◆★。其中代表人物分别为明代的“异端”思想家李卓吾、建阳书商余象斗和评点名家金圣叹。这三位的评点著作及其影响构成了小说评点的三种类型★★:★★◆“文人型”“书商型”和“综合型”■◆。可以说,这些小说评点在晚明以来的小说出版和传播中是不可或缺的。
我们以白话小说评点为例:一般认为,白话小说萌兴于宋元时期的“说话”,但真正有影响是在明代嘉靖以后,尤其是万历时期;而小说评点的萌兴和发展也大致在这一时段,的确可以说■◆◆◆,白话小说的兴盛和白话小说评点的风行是基本同步的★◆■■■。我们甚至可以说,是白话小说的评点进一步推动了白话小说的发展。
谭帆◆◆■◆★■:2024年,我将继续带领研究团队从事中国小说评点研究,因为由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国小说评点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》(2021年)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。这个项目将围绕■◆■■“如何系统完整地呈现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进程”“如何创新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学术视域和理论方法”“如何还原小说评点的本体存在和文化语境”展开★■★,进而建构中国小说评点史,最终完成★◆◆“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研究书系”。
谭帆★■:中国传统文学在国际上是否有影响力■■■◆★◆?答案是肯定的,其影响力不仅有★■★,且将会越来越大。讲好中国故事,首先要让所讲的故事具备准确性,其次,对于所选择的故事既要有学术性★◆★◆,又要具备学术研究的现实需求◆■◆■■■。
何谓■★◆◆★★“叙事■◆■■◆”?著名汉学家浦安迪认为★★◆■:“简而言之,叙事就是‘讲故事★◆★■◆’。◆★■◆★”而这个解释是否完全适合传统中国语境中的“叙事”?在“叙事”与■★◆★★“narrative■■◆★◆◆”的语词对译中,起支配地位和作用的明显是后者,这种语词对译中的“霸权◆◆◆■★”无疑会损害语词各自的准确性■◆★◆◆★,进而影响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合理把握。所以解读“叙事”是为了探寻古代小说的特性◆★■,并以此反省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得失。
譬如明代通俗小说以“四大奇书★■★”最为优秀,也最风行,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经过小说评点家■■★★■“改订◆◆◆◆★◆”的文本,只是在标点本刊印时去掉了评点文字而已。《水浒传》是金圣叹改订的,《三国演义》是毛氏父子改订的,《金瓶梅》最为流行的是史称◆★■◆★◆“崇祯本”的改编本《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》,《西游记》的流传也以评点本《西游证道书》为主体■★■◆★■。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判断★◆:明代小说史的终结者不是小说家,而是小说评点家。
谭帆◆★◆★■■:简而言之★★■★◆★,可作这样的概括:小说评点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,而非单一的文学批评。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虽然以“批评”的面貌出现,但实际内涵非文学批评可以涵盖的。小说评点在小说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也远远超出了“批评”的范围★■■◆■,形成了“批评鉴赏”“文本改订”和“理论阐释”三位一体的格局,与此相应■★,形成了◆■■★◆★“文本价值”“传播价值”和“理论价值”合一的价值系统。
谭帆■★◆◆:古代小说评点比较复杂,从文本而言◆◆■◆★◆,主要涉及以“章回体■◆”为代表的白话小说评点★■★、以“笔记体”为中心的文言小说评点和以“新小说”为重点的报刊小说评点。三者各有特色,又相互关联,共同构成了古代小说评点的系统内涵。
比如■■■,学术研究究竟是“职业◆■”还是★◆■“志业”?往前推数十年◆★,没有困惑,学术当然是神圣的◆◆、崇高的,她是与“担当★◆”◆■■■■◆“奉献”“道义”■◆“兴趣★★■★★★”等联系在一起★★◆,总有一种精神的因素充蕴其中。
上海社联2023年度论文《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术语系统》(原载《文学评论》2023年第3期)一文,对小说评点研究提供了新史料,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解。
我们以“文本改订”为例:小说评点融★★■★◆◆“评”“改”为一体,在中国小说史上始终参与小说的创作。所以,小说评点史研究可以纳入中国小说史◆■、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,这或许更能贴近通俗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,符合小说评点的原生状态。
一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读者(包括作者)的影响★◆■◆★■,而不应该在文学批评领域◆◆■◆“内部自足◆◆■”。“读者意识◆■★◆◆”是小说评点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■■◆■★,对读者的引导,对阅读趣味的针砭和对作品的解析无疑是重要的批评目的,文学批评应该与作品一起★◆★,在读者中赢得自身的地位和价值。
通过考辩,我们认为“叙事”内涵在中国古代绝非单一的“讲故事”可以涵盖,这种丰富性既得自“事”的多义性,也来自“叙”的多样化。就◆■■◆■◆“事”而言★★★,有“事物”◆■★★★◆“事件■◆”■★◆“事情”“事由◆◆★★◆★”★◆“事类”“故事”等多种内涵;而“叙★★”也包含“记录”“叙述■◆★■★”“罗列”等多重理解★◆。
谭帆★◆■★★:小说评点在中国古代已经延续数百年的历史,但其真正的■◆◆★■★“繁华”历史并不长◆■★★★,甚至有学者认为■★■◆◆,小说评点能称得上★■★★■★“评点派”的不过是由金圣叹到张竹坡的数十年间★■◆◆,这当然有点偏颇★★,也并不符合实际◆★。但20世纪以来,小说评点已慢慢地谈出大众视野◆◆★★,的确也是事实。其实我们无需去争取往日的繁华◆★,时代改变了,批评形式也会随之变更◆■★◆。
谭帆:如果从1985年在《学术月刊》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,我从事学术研究也有近四十个年头了◆■◆◆◆■,的确有不少感想,也有不少困惑◆★◆◆■★。
再比如,从投入的经费、设立的项目和出版发表的数量来看,的确无可非议■■★★★■,是空前的;但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等待历史的检验◆◆■◆◆★。至于对策,我想紧迫的是要反思和调整一些不合理的制度,如■■“非升即走◆■”等■★,还学术界一个宽松的环境◆■★◆★◆。
我们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★◆★■■:1◆■■、加强小说评点的理论研究。拓宽思路◆■,跳出小说评点研究的自身格局和狭隘范围。2、强化小说评点的历史研究★◆。对小说评点史进行多视角、多类型的研究■◆◆◆★★,如小说评点的编年史、分体史、形态史★■★,经典小说的评点史、◆★★◆“评改一体”的编创史等,在此基础上◆★,结合以往小说评点研究中成果比较丰富的理论史和文法史,撰写系统的小说评点通史◆◆★◆★★。3■★◆◆★■、完善小说评点的基础研究。如全面整理小说评点总目,编纂总目提要等。这一工作目前进展比较顺利,相关成果也已陆续面世,如《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新编》等◆■◆。
在中国文学评点史上■■,小说评点及其术语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是最为突出的,但以往研究小说评点多集中于“评论”一端;其实,小说评点的术语系统即明确显示:“评论”◆◆■★“批改★★◆★◆◆”“注释”和“圈点”四个维度不可偏废,都有自身的价值,也都值得关注。
又比如★★■◆,当今高校中,“内卷”最剧烈的是青年教师★◆★◆◆■,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他们身体的早衰和学术趣味的丧失,而这对于学术研究而言,几乎是“致命”的。研究者研究之路的艰辛,常常让我们这样劝慰从业者★■■■◆:不要贸然选择学术之路,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。
二是追求文学批评的“文学性”是小说评点一以贯之的风格。但在当今的文学批评中,阅读文学批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艰难的■★“理论跋涉”,使大量的普通读者望而却步◆◆■,而其症结或许在于文学批评“文学性◆★★”的缺失。
究竟如何进一步理解小说评点及其术语系统对古代小说的意义?如何在当下继承与运用其中的传播精髓★■■★◆?
我对术语的研究包括古代文论术语、古代戏曲术语和古代小说术语,而以小说术语的解读为主体。在这个领域,已出版了两部论著■★,一是《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》,另外一本是专题论文集《术语的解读——小说戏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》◆★。
澎湃新闻:人们普遍认为小说在明清较为兴盛★■★。小说评点的热潮是同步兴起的还是稍晚◆★★◆■?
“叙事”语义的古今差异非常之大,所以“叙事★■◆◆■”与★◆“narrative”的对译实际★■◆★■■“遮蔽◆■★■■”了■■◆★■“叙事◆★■◆”的丰富内涵,而厘清■★■★“叙事■★◆★★■”的古今差异★◆■◆,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自身特性。
澎湃新闻: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多年,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古代小说的术语问题,您对此的认知经历过哪些阶段?
最早的一篇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《试析古代文论理论术语的构造特征》(《中州学刊》1985年第6期)★◆★★■■。当时我还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◆■,导师徐中玉先生正在编古代文论的类编,在抄录和编选古代文论材料时★★■■,发现古代文论术语是有规律可循的,于是就尝试着写了一篇习作,提出了古代文论术语的三个构造特征★■★,即“理论术语内在意蕴的多义性”“理论术语形式组成的复合性”和“理论术语外部构成的序列性”★◆。
第一篇小说术语考释文章是发表在《文学遗产》2002年第2期上的《★◆“演义”考》★★■■◆。我解释了“演义”最初确实是对某部史书的通俗化■◆■■,但在明末清初,演义指称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历史题材范围,凡是白话小说,统统可以用“演义★◆◆◆■”名之,强化了通俗小说的文体独立。论文发表后,获得了学术界的“谬赞”◆■■★◆◆,由此萌生系统研究小说术语的想法。
但从当下来看,则未必■◆■,学术已然成为“职业”,用人单位给出指标◆★★★◆,应聘成功者勉力完成指标,没能完成则“非升即走★★■★”◆■,两者之间已是一个雇佣关系,有契约在,双方都无异议,也很◆★★“坦然★◆★■”◆■★■◆,似乎对个体和用人单位都无损害,但对★■“学术”呢★◆?对研究者个体呢?最终受到的损害是必然的、难以弥补的。
推荐入选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界动态,善于发现和提炼问题,彰显学术论文的创新性、学理性、科学性品质,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开拓性。
澎湃新闻◆★◆:古代小说的评点本现在已经淡出大众视野,您觉得公众应该养成阅读评点本的习惯吗?评点这一形式在现代文学中是否还有生命力?
对“叙事”的狭隘理解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★★★■,并不符合★■■★◆◆“叙事”的传统内涵,与“叙事”背后蕴含的文本和思想更是相差甚远★■■★◆◆。尤其在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上,“叙事”理解的狭隘直接导致了认识的偏差,这在笔记体小说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澎湃新闻:中国古代文学在国际上是否有影响力,您认为社科学者应该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,是否有一些实践的案例★◆■◆◆★?
顺便自我“吹嘘★◆◆★”一下◆■■■◆■,这是我第二次入选社联年度论文■■★。我发表在《文学遗产》2018年第3期的《“叙事■■”语义源流考》入选“2018年度论文”。很巧的是,这两篇论文都研究小说术语。
Copyright © 2012-2018 贝斯特游戏官方网站,贝斯特全球最奢游戏官网,贝斯特全球最奢游戏60年网站 版权所有
电 话:0898-08980898 手 机:13877778888 传 真:0000-0000-00 E-mail:admin@Your website.com
地 址:广东省清远市
扫码关注我们